陈玉涛
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科技成果转化联盟常务副理事长
“一揽子”、“一条龙”重点解读与发展建议
陈玉涛
      工信部是《中国制造2025》的牵头起草单位,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也设在工信部,工信部苗圩部长则是领导小组第一副组长。苗圩部长围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发展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作报告中指出,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以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基础能力为重点,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新型制造业,强化高端引领、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全面推进绿色制造、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全面提升工业基础能力;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创建形成以创新中心为核心、以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数据中心为重要支撑的制造业创新网络;通过持续推进企业技术改造、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持续优化有利于制造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我国政策一直以来着力推进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指导发布《工业“四基”发展目录》,完善产业技术基础体系,以及开展实施“一揽子”突破行动和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应用计划,最终目标力争解决一批标志性“四基”瓶颈。
(一)“一揽子”突破行动
      工信部于2016年4月初发出通知,决定组织开展工业强基2016专项行动,并印发《工业强基2016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16年,将着力探索完善工业强基工程的协同推进机制,在“四基”重点领域突破、重点产品和工艺示范应用、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为“十三五”做好谋局开篇。这其中包括,实施“一揽子”突破行动,重点突破40种左右标志性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工信部将根据产业发展基础选择部分重点方向,联合财政部组织实施一批示范项目。
      按重点领域实施“一揽子”突破行动。所谓“一揽子”,就是选定若干产业、行业,围绕该产业或行业的“四基”问题,集中优势力量,对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研发和试验平台建设做出全面安排,提出总体解决方案。组织实施“一揽子”突破行动,集中成体系解决十大重点领域标志性基础产品和技术,完善机制、搭建平台、引导材料、零部件研发生产企业、工展出和技术研发机构等有机结合,协同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解决高端装备和重大工程发展瓶颈。遴选一批标志性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先进基础工艺组织开展工程化产业化突破,对接《中国制造2025》,有序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等十大领域工业四基“一揽子”突破行动。
      在组织实施“一揽子”突破行动方面,工信部将根据产业发展基础选择部分重点方向,联合财政部组织实施一批示范项目。
      为更好地实施“一揽子”突破行动,建议建立起项目数据库。以实现“项目征集筛选—项目过程管理—入选项目验收评价—引导社会资本与“四基”企业信息对接—项目实施动态管理与实时跟踪,关注项目可持续发展——专家资源库——为区域产业发展搭建桥梁”等多种功能。同时可将技术成果数据库、投资信息数据库、产业发展政策数据库、专家数据库、企业数据库、投资机构数据库的海量数据信息进行分类设计,同时实现数据库的实时动态监管,方便管理部门随时查阅、检验项目的发展动态,关注项目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突出工业强基工程的实施效果。同时,根据项目自身发展路径,通过大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一揽子”项目的普遍发展规律及独特的典型案例,以便提出工业强基工程“一揽子突破行动”发展报告,为政府以及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支撑。便于对项目实施动态管理与实时跟踪,关注项目可持续发展。
(二)“一条龙”应用计划
      《工业强基2016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指出,实施重点基础产品和工艺“一条龙”应用计划,促进整机和基础技术的协同发展;创建产业技术基础体系,提升10家左右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的能力,形成与重点产业和技术发展相适应的支撑能力;推进“四基”军民融合发展。逐步解决重大工程和重点装备的基础瓶颈,形成整机和基础协调发展的产业环境。
      按产品和工艺实施“一条龙”应用计划。所谓“一条龙”,就是以应用为牵引,选择若干零部件(元器件)产品,集中开展与该产品相关的专用材料开发、先进工艺开发、试验检测平台建设、应用示范和推广,形成链式解决方案。应用是提升基础产品质量和可靠性,促进“四基”发展的关键。以需求为牵引,针对重点基础产品、工艺提出包括关键技术研究、产品设计、专用材料开发、先进工艺开发应用、公共试验平台建设、批量生产、示范推广的“一条龙”应用计划,促进整机(系统)和基础技术互动发展,协同研制计量标准,建立上中下游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一体化组织新模式,推进产业链协作。围绕“四基”重点环节和突出问题,在前几年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开展IGBT器件、轨道交通轴承、石墨烯材料等“一条龙”应用计划,通过项目和经费支持等模式,实现产品和技术研发、产业化,试验检验平台,示范推广等“一条龙”协同推进。
      “十六条龙”是针对十大重点领域梳理出的标志性基础产品及技术,是典型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示范应用的点线面相结合的问题,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问题处理得好,可以使中国经济转向良性的内生性增长,可以使产业融合实现跨越式发展,形成协同创新、全过程对接、全流程参与,科技与产业协调、成果和应用互动的新格局。因此需要各类产业要素的匹配和资源的整合,需要成果方与产业方在各个层面展开紧密合作实现,因此需要建立一个根据市场化原则进行资源判断和调配,同时能够根据不同项目情况制定不同方案的智能孵化平台。
      在科技与产业嫁接的过程中,通过新兴技术的增量推动传统产业存量发生质变,“十六条龙”的产品或技术本身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基础,针对新消费者需求、新消费特点对传统模式的重构,通过金融杠杆运作、资源对接、产业并购、要素重组等手段实现产业变身,构筑智能孵化平台及其功能。
      1.  建立工业强基信息系统
      制定工业强基项目信息采集、加工和服务规范,推动存量与增量数据资源互联互通,搭建财政性资金产生的“四基”项目库和数据服务平台。在不泄露国家机密和商业秘密的前提下,向社会公布成果和相关知识产权信息,提供信息查询、筛选等公益服务。
      2.  通过机制创新和体系搭建真正起到将资金和资源向“十六条龙”的领域引导和汇集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投资,指导成立“工业强基”产业发展基金。单纯依靠民间资本或国有资本的力量都不合适,民企和资本市场目前并没有足够的耐心熬过较长的科技成果转化周期,而国有资本的考核机制及投资失利后的追责机制并不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尽量采取政府引导,政策支撑,民企主导的形式进行市场化运作。这样,才能充分集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各种要素的整合。
      3. 以双创等多种手段实现“十六条龙”的“上天入地”
      以产业融合为出发点组织开展“工业强基”创新创业大赛。实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同时,降低行政的成本。围绕“十六条龙”的产业方向,通过“双创大赛”的手段,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优秀产业成果进行同类比对。选择各领域优秀表现的上市公司总裁作为评委,除了为成果提供产业化的成功经验之外,还可以更进一步推进要素重组,进行产业融合。
      4.  围绕“十六条龙”发展“特色小镇”建设,实现产业集聚
      指导各工业园区围绕某“一条龙”进行招商引资,完善产业链建设。不盲目跟随,造成全国城镇一个像。
      “十六条龙”的示范推广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充分调动社会的积极性,运用更多的市场化手段,让资本、成果方、企业、上市公司、咨询机构等多要素方共同参与,以构建“十六条龙”的全新生态链,才能让每一条龙扶摇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