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详情
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热工过程二恶英形成和抑制机理

成果详情

二恶英类化合物(PCDD/Fs)是一种有毒难降解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可在生物体内蓄积和放大,并且由于它具有持久性和半挥发特性,可在全球范围内传输和分布,已被斯德哥尔摩公约列入受控名单。斯德哥尔摩公约附件列出了四类主要来源具有相对较高的形成和向环境排放PCDD/Fs等化学物质的潜在性,而水泥窑共处置危险废物是其中的一项。在国内外已有研究证明,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污泥等废弃物过程中会排放一定量的PCDD/Fs。我国发布的国家强制标准《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GB30485-2013中对二恶英类的排放制定了最高允许排放浓度(0.1ng TEQ/m3)。 目前,我国利用水泥窑处置废弃物的发展需求越来越大,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能够有效抑制二恶英的形成也是行业比较认可的观点,但水泥窑如何抑制二恶英的形成,水泥生产过程是否具备二恶英形成的可能性尚未见相关系统研究报道。因此,为使废弃物真正实现无害化处置,开展对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过程中二恶英的产生和抑制机理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研究结果为减少二恶英的排放和保护我国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推进利用水泥窑处置废弃物技术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该项研究主要是基于新型干法水泥窑热工过程中PCDD/Fs的分布特性,旨在探索水泥生产工艺过程中二恶英的形成机理以及新型干法水泥窑固有特性对二恶英形成的抑制作用机理,探求PCDD/Fs的脱除机制,尽可能减少和消除PCDD/Fs的排放。